信息史并不等于 IT 史
文章目录
原本以为《信息简史》是一本有关 IT 史的书,作为 IT 从业者的我们,当然需要拜读一下。
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基本上信息史就是等同于计算机历史。而在这本书中,计算机只是信息的一个载体,计算机或许是信息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载体,但绝不是全部,本书只用了最后一节来介绍网络信息技术,并没有着重太多的笔墨。并且恰恰想反,如果把计算机去掉,这本书依然是完全的,起码信息史的理念是完整的。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即是让我明白了 IT 只是信息史中的很小一个部分,小到甚至于可以忽略,甚至于本书去掉现代 IT 史相关的东西,依然可以保持完整,现代的 IT 信息科技界,依然没有跳出几十年甚至于几百年前人们设定的框架与范畴。
书中最少花了三分之一,来描述电报发明前的通信故事,看起来好像和现代通信技术无关,但是是从思想内容上,电报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内容。而解决这一目的的思维过程,和现代通信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我们现代人真没发明多少新东西,恰恰相反,我们只是对古代的思想和哲学进行改良罢了。
书中也对二进制在信息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采用源由进行了大量的逻辑推理与介绍。在今天看来,比特成为信息通信技术中的基本单位或许是最理所当然的事情,二进制的编码方法成为信息表达的不二选择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在之前,在连续数字及模拟信号布满天下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二进制、以及什么是二进制,可是为难了一大批科学家。这本书更像一本哲学书,讲述了人类尝试解释为什么世界可以用二进制来编码的思考过程。
书里反复强调了定义是对信息进行描述的关键环节。书中反复有讲到类似于对于某某词的定义之类的条目,我觉得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不管是数学物理,或是其它学科,都要注重定义的解释。这或许是中文特别有缺陷的地方。中文特别灵活的词语组合、松散的语法,最容易带来歧义性,这或许对文学创作特别有帮助,但是对于科学推导来说,却是一个泥沼。
书里大量引用别人的观点都有出处,引用别人的原话也会说明是谁说的或是某个出版物上写的,更让我叹为观止的是书中最后一百多页的参考文献,这才是写书的态度。这和中国的文化很不相同,中国文化也有引用别人观点的习惯,但是这却是一个“有文化”的象征,你要自己能读明白出自哪里、什么意思。中国人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同时,又不喜欢把这些经、典的出处明白地告诉读者,形成这一历史文化的原因估计已经无从考据了。这或许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巨大不同,这也可能是导致了现在西强东弱的格式的原因。
书中有关熵的介绍与解释,我觉得蛮精炼易懂的(起码比我那个研究生同学的论文来得靠谱),对熵的本质含义有兴趣的人,可以试着读一读那一部分。
最后说句题外话,信息的本质是比特,是二进制的,但是8位一个字节的定义,这个却纯粹是人为规定的,与自然哲学无关。
文章作者 cookwhy
上次更新 2014-04-16